經(jīng)歷最難三年的大學生即將畢業(yè)。對于這些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來說,面對嚴峻的形勢,想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路真的很難。法學老師羅翔在一場畢業(yè)會上開門見山地表示:“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風順,但我覺得這不現(xiàn)實?!背1蝗苏J作理想主義者的他,拋出一個問題:在順勢時可以堅持的原則,逆勢時是否還要堅持,以及如何堅持?
羅翔認為,拋棄原則獲得的成功,將無法獲得內(nèi)心的平靜。他援引紀伯倫語,指出這世間有兩種痛,一種是野心還沒實現(xiàn)的痛苦,還有一種是野心成就后的無聊,很多人都困在兩種痛苦里雙向切換。
他又以孔子以例,直言無論君子還是小人,都有可能遭受厄運,但二者的區(qū)別在于,小人會隨時改變原則,但君子會守住他的原則。
(資料圖)
“如果世界接受不了我們的理想,這不是我們的問題,是世界的問題。不容然后見君子?!彼麖娬{(diào),真的勇敢是對良善的堅持,這種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幸福,并祝愿各位年輕人能找到內(nèi)心的寧靜,一生平安。
01
不容然后見君子
其實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風順,但是我覺得這不現(xiàn)實。
智者說:人這一生至少有三件事是無法避免的:一個是苦難,一個是邪惡,還有一個是人生的終點。
所以,愿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當下儲存足夠多美好的記憶,去對抗人生不期而至的苦楚;也愿我們在記憶中能夠儲存足夠多的美善,能夠與邪惡相對抗而不和它同流合污;更愿我們能夠在記憶中有更多的美好,能讓我們平靜從容的走向人生的終點。
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,他們并不值得信任。紀伯倫說過:這個世界有兩種痛苦,一種是野心還沒實現(xiàn)的痛苦,還有一種是野心成就后的無聊。
我見過很多成功的和正在追逐成功的人,他們都在這兩種痛苦中雙向切換。所以有人說:真正能夠帶給我們寧靜的是我們內(nèi)心的原則。
當然這樣需要有命運的加持,我想給各位分享一個故事:
2600多年前,當孔子絕糧于陳蔡,七天沒有飯吃。外面有暴徒襲擊,但孔子依然弦歌不斷,依然給學生講課,因為他要告訴他的學生,無論在什么情境下都應(yīng)該臨危不懼、泰然若處。
他的大弟子子路走過來問老師:“為什么我們會遭遇這種困境呢?”孔子說: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?!睙o論是君子還是小人,我們都有可能會遭受厄運,但君子和小人的區(qū)別在于,小人窮斯濫矣,他們會隨時改變原則;但君子會固守他的原則。
孔子反問他的學生:“那你覺得我們?yōu)槭裁磿獯死Ь常课覀冇植皇且矮F,為什么會在曠野奔跑呢?”子路對自己要求非常嚴,他想了想,他的回答是:“老師,那可能是我們做得不夠好吧。我們沒有堅持‘仁’的標準,我們不夠智慧?!?/p>
但是孔子回答他說:“如果堅持仁、堅持智慧,為什么會有比干?為什么會有伯夷叔齊?所以你要不要把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推。子路你已經(jīng)做得很好了,但是外界的環(huán)境是你改變不了的。有的時候你要相信命運,盡人事聽天命?!?/p>
孔子的第二個學生子貢是個有錢人,然后孔子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:“我們?yōu)槭裁磿獯死Ь常俊弊迂曊f:“老師您的理想太宏大了,為什么不能降低標準呢,只要降低標準我們就能維持?!钡鬃诱f:“作為專業(yè)人士,我們不能降低標準。我們不能降低標準來諂媚。他說子貢啊,你的志向太不薄?!?/p>
最后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叫顏回。他的回答第一部分跟子貢完全一樣,他說:“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。”但是他第二個回答是:“不容何如(?。?,不容然后見君子?!?/p>
如果世界接受不了我們的理想,這不是我們的問題,是世界的問題。不容然后見君子。
1600多年后,當22歲的蘇軾高中進士,他給主考官梅饒臣寫了一封信,叫《上梅直講書》,引用了這個典故:不容然后見君子。他有大好的前途、春風得意,他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到底是什么。
我時常想,如果蘇軾能夠提前預(yù)知他人生的終點,能夠提前預(yù)知他所經(jīng)歷的一切,他是不是有勇氣重來一遍。
我真心祝福各位同學,能夠找到內(nèi)心的寧靜,一生平安。
02
不要成為憤怒的奴隸
智者說:沉默是金,因為人一開口就顯示出他的愚昧與虛偽。我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老師,從來不是什么人生導師。只是命運,會把你帶到令人暈眩的高處。
中文的“愚蠢”的“愚”非常有意思,上面是一個“禺”,下面是一個“心”。在中國古代,這個“愚”是“偶像”的“偶”的通假字,所以這也許提醒我們,無論是把自己作為別人的偶像,還是在心中把他人作為自己的偶像,可能都是愚蠢的一種體現(xiàn)。
我從來都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法學殿堂的門童,從事普法教育與寫作。
法治的精神在于對人性幽暗的洞察,每個人都需要意識到自己內(nèi)心的陰暗面。我們常常說要勇敢地做自己,但是真實的自己,從來都有陽暗兩面,所以到底你想做哪一面?
從邏輯上來說,光明跟黑暗其實不是二元對立的。因為所有的黑暗,不過是光明的缺乏;所有的邪惡,也都只是對良善的背離。因此,只有追求良善,在邏輯上才是自洽的。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徹底地追求邪惡,他至少不會希望別人對自己邪惡。
所以真正的勇敢,其實是對良善的堅持,這種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幸福。
只是也許大多數(shù)人,并不期待這種幸福。
法治并不推崇哲學王,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理性的有限,并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種似非而是。我們是如此的渺小和有限,用帕斯卡爾的話來說,我們不過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,跟葦草一般脆弱。但是正是因為我們的思想,可以把我們帶向偉大與崇高。
我們生活在此地,但是我們又向往別處的生活,因為人總要對焦生活以外的目標,才能從容過此處的生活。換言之,只有生活在別處,才能生活在此地。
低垂的麥穗跟高傲的稗草,其實長得很相似,很多同學可能都區(qū)分不出來。但是一個碩果累累,而另外一個是具有破壞性的雜草。所以,是虛心地承認自己的有限,還是虛榮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,這是我們一生要去思考的話題。
人生不易,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。所夸口的一切,也不過勞苦愁煩。所以這就是為什么,友誼是那么的重要。我們需要朋友的力量,讓孤獨的個體可以抱團取暖、互相關(guān)愛,一起走過今生的坎坷。因為只有友誼,才能讓我們告別憂郁。但是所有美好的東西,其實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。我們每天都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我們也需要接納朋友的不完美。正是不完美的朋友,才能讓我們一起去追逐完美。
很多年輕的朋友跟我說,時不時會陷入emo(傷感),經(jīng)常會感到憤怒與抱怨。但我想,人的憤怒其實是有價值的,因為如果人徹底地失去怒氣,那社會可能就是死水一潭。但是,我們不要成為怒氣的奴隸,凡事都要有節(jié)制。
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悲傷、痛苦、無奈,令人喪氣,但虛無會讓人喪上加喪。這個“喪”在邏輯上是不自洽的,只有“善”,良善的善,在邏輯上才是自洽的。很抱歉我的拼音不好,我無法區(qū)分“喪”和“善”,sàng和shàn,在我看來讀音都差不多,兩者似是而非。
有人說,一個分裂的王國是無法抵御外敵的。同樣,一個分裂的人,也無法有尊嚴地面對生命。只有良善,才能讓我們自洽,才能讓我們告別虛無與虛榮,告別憂傷與emo(傷感),才能讓我們有尊嚴地面對生命,面對生活中無法掌控的明天。
所以讓我們依然相信良善,攜起手來,在點滴的小事上追求良善,善上加善、止于至善,一起畫好這未盡之圓。
同學們,我們一起出發(fā),享受未來路上更多的風景吧。
推薦閱讀
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都“縱容”孩子去浪費時間
陶行知:教育不能創(chuàng)造什么,但他能啟發(fā)解放兒童創(chuàng)造力以從事于創(chuàng)造之工作。
被老師稱作沒天賦的孩子,一年后卻逆襲成學霸,這位媽媽做了什么?
文末留言功能已開通,歡迎大家點擊右下角,暢所欲言!
編輯丨Lily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標簽: